“青果果变金豆豆”!北川一村支书手机存40多个客商电话,村里水果卖向全国各地
绵阳北川坝底乡石关村支部书记姚润平的手机上,存有全国各地40多个水果采购商的电话号码,每到水果成熟时,他的手机就会响个不停。他坦言,北川羌族自治县成立20年来,村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每户都有产业。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以前的几百元,提高到了现在的2万多元……
10月24日至26日,北川羌族自治县将举行成立2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据介绍,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人文始祖大禹故里。20年来,北川地区生产总值由2003年的12.19亿元壮大到2022年的94.47亿元。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9185元、18676元,是2003年的6.4倍、9.5倍。近日,红星新闻记者连续走访北川多个偏远乡镇,从群众眼中见证北川20年的发展变化……
村支书存40多个客商电话
户户都有产业村里水果卖向全国
“我们这里基本上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包括枇杷、桃子、李子、梨子,还有晚熟冬桃。”坝底乡石关村支部书记姚润平说,每到水果成熟前,他一天要接数十个电话,都是水果采购商打来的。
这样的场景,在2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姚润平告诉红星新闻记者,那时,村里没有产业,村民们主要种植玉米、土豆。随着北川羌族自治县的成立,村里的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户户通水泥路、网络全覆盖。
“硬件好了,村民们的发展意识也强了,现在村里122户421人,每户都有产业,主要就是种植水果,每家每户房前屋后都种水果。”姚润平说。
▲北川青片乡的羌寨
虽然有了产业,但还需要考虑提高品质和产量,村上还专门邀请农业专家到村上授课,现场为村民们教学。而且,销售也是村干部外出去跑回来。姚润平的手机上,现在已经有了全国各地40多个水果采购商的电话号码,他将这些都变成了村里的公共资源。
“我们水果不愁销,每年村上水果销售收入达500万左右,真正是‘青果果变金豆豆’。”姚润平说,除了水果,村里还在发展养殖,每年销售收入也达几百万,“加上务工收入,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在已经达到了20000余元,而以前上千元就算富的了。”
坝底乡清坪村51岁的陈定法夫妻,都是羌族人,现在种植了五亩苹果,六亩海椒,还有七八亩土豆,夫妻二人一年毛收入十多万,利润近十万。
“以前想都不敢想,主要是那时候交通很不便,都是将农产品背到镇上去换粮食,2003年开始修路,现在车子直接通到村里。而且,村干部还请专家来教我们种养殖结合,水果、蔬菜都是使用农家肥,所以更生态,也完全不愁销。”陈定法说。
据介绍,20年来,北川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9个,发布“羌食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北川苔子茶、花魔芋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52个,农业总产值从2003年的4.19亿元大幅增长至2022年的31.61亿元。
路通了,羌乡旅游火了
村民纷纷将房子改成农家乐和民宿
羌族姑娘王蓉的家乡,在北川羌族自治县青片乡正河村五龙羌寨,闻名遐迩的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在咫尺。小寨子沟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越,加之当地羌族民俗文化得到原汁原味的保留,深受广大外地游客青睐。
20年前,15岁的王蓉发现,地处绵阳北川大山深处的家乡青片乡,“外地面孔”越来越多。从夏季,到秋季,再到一年四季:每到节假日,来自绵阳、成都甚至外省的人们就蜂拥而至。渐渐地、王蓉知道:这些“外地面孔”就是游客,他们对大山里的自然生态赞不绝口,喜欢在山里河边徒步、看风景,还对当地的美食、羌绣、民俗非常感兴趣。
▲青片乡羌族群众和游客围着篝火跳沙朗
9月13日,青片乡正河村五龙羌寨,迎来了云南和德阳的游客,晚上,当篝火燃起后,王蓉作为主持人,开启了篝火晚会,一个个民俗节目,引来了众多游客的掌声。
“从20年前开始,我就想完成学业后回到家乡,和乡亲们一起发展。”20年后,35岁的王蓉已是当地村干部,成为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带头人,并连续当选两届四川省人大代表。
王蓉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看到能坐在家门口赚钱了,大家干劲儿越来越足,纷纷把自己的房子改成农家乐、民宿。而当地旅游最火的时候,床铺不够游客就睡沙发,甚至打地铺。
▲青片乡的民宿
“我们这里不仅旅游好,而且青片乡一年光蜂蜜就能卖一万多斤。还有水果、蔬菜、腊肉、羌绣……”说起乡村旅游带来的红利,当地人的话就滔滔不绝。
火热的特色乡村旅游,从五龙羌寨开始向全县拓展,西窝羌寨、石椅羌寨……北川依托优越自然生态和特色民族文化打造的文旅品牌越来越多。
青片乡党委书记蹇开勇说,北川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乡村道路建设,路边河堤景观工程也在抓紧实施,今后不仅路更通畅了,风景也更美了。
据介绍,北川连续创建1个5A级、4个4A级和1个3A级景区,摘下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2022年接待游客1124.2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3.12亿元,分别是2003年的35倍和151倍。
种药材、搞养殖
“你今年卖了多少钱?”“只有30多万”……
“你今年卖了多少钱?”
“只有30多万”……
这样的对话,在今年北川桃龙藏族乡的中药材种植户中,已成为了常态。
桃龙藏族乡是北川唯一的藏民族聚居乡,全乡辖5村1社区33个村民小组,共995户3397人。桃龙幅员面积较宽、人口稀少,林地资源丰富,有林地66000余亩,目前,该乡种植各类中药材6万余亩,其中黄连1万余亩,厚朴5万余亩。今年全乡群众中药材产值突破7000万元。
▲桃龙藏族群众和游客跳锅庄
桃龙藏族乡铁龙村村民周晓丽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现在村里都修了产业路,不管是种植粮食还是中药材,都极大方便了群众,“种植方便了,东西更能运出去了。”
除了种植中药材,当地还在搞养殖。桃龙藏族乡大棚村38岁的羌族小伙廖红强,2017年回乡创业搞养殖,现在养殖有牛、猪、驴共400多头,每年收入10多万元。
红星新闻记者在大鹏村看到,村里干净整洁,村民们的房前屋后,种植着花草、蔬菜等。71岁的老人张月松介绍,年纪大了,不能上山劳作了,但村里经过打造,他们老年人就发展庭院经济,种植石斛、果树、苗木、蔬菜等,不仅锻炼了身体,还有收入补贴家用。
红星新闻记者汤小均
编辑郭宇责编邓旆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