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名特岗教师,走了一半:乡村教育怎样才能留住人才?
2006年,我国启动实施“特岗计划”,为贫困、边远、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补充师资,今年这一招聘规模更将达到10.5万名。然而,很多特岗教师却存在“想留又想走”的矛盾心态,在黑龙江一个镇中心学校甚至出现了25名特岗教师,走了一半的心酸事。
01
既抢手,又流失严重
特岗教师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9年,我国中西部省份共招聘了51万名特岗教师。这些特岗教师的流入,对乡村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岗教师基础较好,通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新老教师结对等形式,能够很快适应教学工作,特别是在多媒体技术运用方面起到引领作用。”黑龙江省延寿县加信镇中心学校校长闻金双评价说。
为了让特岗教师安心工作,一些学校安排食宿,从公用经费中挤出资金为他们添置桌椅、洗衣机等设施,改善办公、生活环境。尽管如此,特岗教师的流失率依然很高。
“25名特岗教师,只留下13名,走了一半。”特岗教师对师范类毕业生、大学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不错的就业选择。
但服务期满后,有些报考公务员,有些由县城学校借调,还有的直接考入城市学校,造成特岗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流失严重。有的学校更是表示,来的没有走的多,师资不足仍旧是乡村教育之痛。
02
情怀背后多心酸
很多年轻人起初会怀着投身乡村教育的情怀选择特岗教师这份工作,但不得不直面现实里的辛酸。
贵州一特岗教师与学生在体育课上练习投篮(图片来源:半月谈;杨文斌摄)
由于服务的学校大多是贫困偏远的地区,离家较远,生活多有不便。很多人在3年服务期满后,便想着离家近一点,回家工作。
部分偏远乡镇学校还存在派遣特岗教师所教学科,与受援学校所需岗位不匹配。一些地区语文、数学、英语科目教师数量很多,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人数相对较少。虽然特岗教师通过跨专业、跨学科培训,能暂时满足教学需求,但仅是权宜之计,难以保障教学效果。
受农村学校教学条件、生活环境、工资收入等因素影响,部分特岗教师存在心理落差。如果不住在学校,那么便需要早出晚归,加上有的农村家长不像城里家长那样配合老师工作,容易身心俱疲,职业获得感不强。
来了容易,扎根难。情怀背后的心酸也透露着特岗教师的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发展才能让更多的人长期投入农村教育事业?
03
让特岗教师留得住、教得好
让有为者有位,提高特岗教师待遇,特别是改善特岗教师在职称评定、职业晋升等方面待遇成为了共同呼声。
今年5月,教育部提出,各地要确保特岗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同等条件下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年度考核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公办学校在编教师同等待遇。同时,保证3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且愿意留任的特岗教师及时入编并落实工作岗位。
目前,四川、河北等地建立了农村特岗教师待遇保障机制,起到一定激励作用。统计数据显示,四川省将特岗教师纳入本地青年教师培养工程,3年服务期满后,当地留任特岗教师平均占比约80%。
用制度留人,也要用感情留人。很多人选择特岗教师这一工作,是带着情怀来的,学校也要尽力解决特岗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师科学制定培训计划,让特岗教师看得到自己的成长,提升其职业幸福指数。让更多特岗教师留得住、教得好。
来源:半月谈、教育部
编辑|杨轩
责编|康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