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头鲸类搁浅,幸好遇见了他们……野生动物频现,我们准备好了吗?
十二头、两头、两头......
近日
浙江沿海出现多起鲸豚搁浅事件
●7月6日,浙江台州12头瓜头鲸集体搁浅。经过数十小时紧张救援,其中6头被成功放生,5头不幸死亡,1头情况基本得到控制,于15日上午成功进食。
●7月9日,两头糙齿海豚在浙江宁波一滩涂搁浅,经救援后被成功放归大海。
●7月11日,浙江台州温岭东海塘又有2头瓜头鲸搁浅,其中1头不幸死亡,另1头被运往深海成功放归。
一场场救援行动
也引发网友强烈关注
01
6天16头鲸类搁浅,
原因何在?
我国的南海、东海、黄渤海等海域都有鲸类分布,为何近期浙江沿海搁浅事件接连发生?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林文治对其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1.一般认为造成集体搁浅的因素包括全球暖化和一些地区人类活动,以及海洋环境结构和鲸豚类的“社会”行为都会造成集体搁浅。
2.每次鲸豚搁浅都不是一个个体,而是多个个体的集体搁浅。
3.搁浅的时间和地点都非常接近。
4.无论搁浅的是瓜头鲸还是糙齿海豚,都不属于近岸物种,而是生活在几百到上千米深的海洋水域。
综合以上几点,林文治认为,搁浅情况的接连发生,很可能是因为鲸豚生活的海域发生了某些区域环境事件,如高强度声学环境污染、海洋水体污染等,导致鲸豚迷失方向,发生搁浅。
02
遇到鲸类搁浅
如何科学救援?
专家表示,根据不同搁浅鲸豚的身体状况,救助方式主要有三种:
1.在鲸豚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直接将其放生回海洋中;
2.对搁浅鲸豚进行保持水分等护理,待涨潮后使其自行游走;
3.将受伤严重的搁浅鲸豚转移至人工环境,待其康复后再放归海洋。
中科院水生生物所副研究员郝玉江称,由于鲸类体型庞大,一旦搁浅,很容易陷入滩涂的泥沙当中,将其救出通常需要数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为使其远离生命危险,救援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将鲸豚身体摆正,使呼吸孔朝上,以保证其正常呼吸;
2.对呼吸孔进行清理,以防泥水进入呼吸道甚至肺里引发感染,进而导致死亡;
3.由于鲸类没有四肢支撑身体,搁浅时胸腔腹腔会承受很大的压力。因此要尽可能在使其在浅水里,借助浮力来支撑身体;
4.鲸类的皮肤不能承受长时间的干燥,要保持其皮肤的湿润,不能受到阳光直射。
03
村民与专家接力
“鲸”险大救援
在救助鲸鱼的过程中,有很多村民参与进来,与专家共同努力,把海滩上的这些“不速之客”送回家。
最早发现鲸鱼搁浅,是在浙江台州。记者了解到,上盘镇的一些村民事发当天上午在滩涂赶海的时候,发现10多头“大鱼”横七竖八地在淤泥中挣扎。在报警后,越来越多的村民爬下坝头,在过膝的淤泥中帮它们脱困。“用塑料桶接来水喂它,它就张开嘴,还能听到大鱼的叫声。”村民徐周芽说。他们马上将瓜头鲸搬运到坝边低洼滩涂处,徒手挖了一个个水坑蓄水,帮助瓜头鲸们借助浮力支撑身体,减小胸腔压力,也为救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浙江省临海市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大队长朱雨朋告诉记者:
在各地专家抵达现场之前,我们先维持它们的生命体征平稳。在专家远程指导下,迅速形成了一系列救援方案:给瓜头鲸浇水保持湿润度,用水清洗鼻孔确保呼吸通畅,使用冰块为搁浅的瓜头鲸降温……
鲸豚类动物生活在水中,暴露在空气里身体容易干裂。在太阳的暴晒下,鲸豚类的体温容易升高导致死亡。把鲸豚的身体摆正,确保排气孔露出来,能让鲸保持正常呼吸。
太阳越来越大,村民们找来竹竿和遮阳网等物品,搭起简易帐篷为“大鱼”遮阴。
因为温度高,村民又接力运水,浇在它们身上,帮助降温。当天下午,多支专业队伍也相继赶来救助。后经专家商讨后决定,先将它们运离海滩暂养,待救治后身体有所恢复再放生。大约数十名救援人员在淹到胸口的海水中,把搁浅的瓜头鲸抬出海滩。所有人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它们早日回归大海。
04
从全民救鲸到全员观鲸,
人与动物如何和谐相处?
同样遇见鲸鱼的,还有广东深圳人。最近,一头鲸鱼在深圳大鹏湾捕食的视频刷屏了不少人的朋友圈。画面上可以看到,一头体表呈黑色的鲸鱼张着大嘴,不断冲出海面捕食鱼类,周围海鸟盘旋。据了解,这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布氏鲸,体长8米左右,据估算它每天要吃掉180公斤鱼。大家亲切地称这头布氏鲸为“小布”。
00:34
为给“小布”营造宜居环境,深圳相关部门动员多方力量,管控船只、劝退围观游客、清理海洋垃圾、检测水质,同时协调香港、惠州等地建立鲸豚救护联动机制……整个护鲸行动多方联动、迅速响应。
近年来,深圳市对整个东部海域生态环境进行了大力的保护修复,净化了水质,留住了鱼群,也吸引了“小布”的停驻。最近,野生动物频频靠近人类生活区,这既是我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信号,也为人类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安然认为:
想相处好,先得规划好。对野生动物的迁徙和繁衍,有了预期目标才能规划出较为合理的保护区和栖息地范围,同时设立缓冲带,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进而有效避免人兽冲突。
在不少专业人士眼里,感知、探测、摄像等科技手段的利用也能帮助人类在尽量维护野生动物“安全感”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更为精准的观测、保护和必要的干预。
从云南保护大象
到浙江挽救鲸豚
还有深圳看到“鲸”喜
随着社会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逐渐浓厚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
正在不断涌现
来源丨央视新闻、新华网、新华每日电讯、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等
编辑|肖沣益(实习)
主编丨蒋琳监审丨钟倩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