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乡村说·扶贫 | 这么搬迁,孩子上学从1小时秒变10分钟!
孩子的上学路从1小时变10分钟
今年3月前,10岁的罗铃梅和家人,从贵州省黔西县定新乡的山区搬到了县城里。新学期,她第一次走进了城里的校园,从安置点走到黔西县第十小学只用了10多分钟。而就在3个多月前,罗铃梅每天上学至少要翻山越岭走1个多小时。
从黔西县定新乡的山区搬出来的群众都集中在黔西县城“锦绣花都”易地扶贫安置点,黔西县城根据现有校舍资源,为搬迁群众配套新建校舍方便幼儿就近入学。
搬迁户丁女士4岁的孩子读小班,她难掩心中的喜悦:“比起住上新房,小孩能在城里接受这么好的教育,更是我愿意从山里搬迁出来的动力。”
黔西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个圆满的案例,搬迁户们都喜笑颜开。
易地扶贫搬迁方案
黔西县定新乡只是千千万万个易地扶贫搬迁中的一个缩影。
易地扶贫是指,有些地区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经济发展具有先天性不足,出现“年年扶、年年返”的现象,只能搬迁到其他适宜人居的地区彻底改善。
2016年《“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出炉,《方案》明确了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主要是居住在深山、石山、高寒、荒漠化、地方病多发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优先安排位于地震活跃带及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方案》对搬迁原则也有明确,要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方针,坚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模式和组织方式,完善相关后续扶持政策,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确保搬迁对象尽快脱贫,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
2019年定了搬1000万人的目标!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表示,2018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而2019年要实现易地搬迁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目标。
刘永富坦言,不搬有不搬的困难,但搬了也有搬了的问题。
搬迁之后最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生活上的不习惯。离开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难免会不适应,没有地可以种、没有柴可以烧、没有乡亲们可以唠嗑,都会让搬迁群众因陌生感而无所适从。二是生活成本的提高。在县城生活,不比在山里、在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花钱,烧煤气需要钱、冲厕所需要钱、买米买面都要钱……对于勤俭节约经济来源有限的贫困群众,确实是一笔麻烦帐。
这1000万人搬了怎么稳就业?
易地扶贫搬迁绝不能一搬了之!易地搬迁是一项系统工程,贫困群众换了新环境之后,能否找到新的工作、孩子能否有新的学校可以上、以及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能否适应等等,都是不可忽略的问题。
刘永富表示,第一,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第二条,培训务工。另外,在当地搞扶贫车间,县城的一些企业,在村里面建一些扶贫车间,让这些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近就地打工。现在全国有3万多个扶贫车间,有200多万人在里面就业,其中贫困人口接近100万。
这1000万人搬了怎么稳人心?
中国农业大学农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建议,异地搬迁主张一个村落或者亲戚朋友把他搬到一起,原有的社会结构可以保留,老百姓之间可以相互帮助,这个互助的传统可以在新的地方发挥作用。
“易地扶贫搬迁,搬心比搬身更重要”,这是全国人大代表罗应和的心声。他是贵州省惠水县濛江街道新民社区的党支部书记,这些年他带领惠水的乡亲,走出大山走进城镇。作为基层致富的带头人,他建议国家能够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教育、医疗、就业、社区服务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这样才能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守住来之不易的幸福。
只有像黔西县一样,为搬迁户将后续配套的设施安置好,让孩子们的上学路从1个多小时的翻山越岭,变成10分钟的马路步行,才能真正稳得住就业、稳得住人心,才能让贫困群众愿意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