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30强城市榜单:合肥超杭州南京,西安科研优势强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近期经济领域的热词。
9月2日,国家宣布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随后,
这无不表明,我国正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发展。2019年至今,工信部已先后公示了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共4762家,这被视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队”。同时,我国还明确,“十四五”期间将培育十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那么,从476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看,哪些城市成为赢家?这些城市盛产优质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密码”是什么?21世纪经济研究院依托启信宝及公开数据,梳理出4762家企业的城市分布情况,并重点选取其中企业数量排名靠前的30个城市,结合各市的GDP、高新技术企业数量、R&D经费投入强度和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上市数量等指标深入分析,力图更深入透视这些城市的创新发展竞争优势和持续潜力。
中西部上榜城市占近1/3
从工信部公布的3批共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来看,北京以264家入选企业的数量位居全国各大城市榜首,上海位居次席。
从专精特新城市30强榜单看,各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的排名与经济实力的位次大体相当,但也有例外,宁波就是典型代表。
其实,宁波的强大有迹可循。此前在工信部的“制造业单项冠军”遴选中,宁波也以总共45家入选的成绩位列全国之首,并且已连续3年保持全国第一。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这与宁波民营经济活跃且当地注重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密切关联。近年,引导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已成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具体到长三角地区,除宁波之外,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还注意到,30强榜单中,制造业基础雄厚、中小企业发展较活跃的城市,排名都比较靠前,这也是厦门、东莞虽然GDP未达万亿但仍跻身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前10名,大连、温州则跻身前20名的原因,这些城市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良好的中小企业发展态势。
京沪深研发投入和上市企业均领跑
专精特新企业的多寡,取决于一座城市的综合创新发展能力。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认为,其中制造业发展基础、科技研发投入强度、金融服务能力等都是关键因素。
以重庆为例,该市在30强中排名第6,并且在中西部城市中居于首位。重庆专精特新企业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制造业基础雄厚,形成了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要支撑。
我国41个工业门类中重庆拥有39个,并且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
目前,重庆入库培育的科技型企业超过2.1万家,包括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3100多家,累计培育高成长科技企业超过千家。这表明,重庆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后备力量充足。
从全国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看,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中高端产业,其中九成以上企业集中在“四基”领域——即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
国际上通常用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这一指标,去反映一个地区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数据显示,京沪深3市2019年的研发投入均已超过千亿元,其中北京以2233.6亿元高居榜首、上海则1524.6亿元位居第二、深圳以1328亿元居第三。
从研发投入强度看,北京达到6.31%,同样位居30城第一。值得注意的是,
同时,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发展离不开金融助力。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无论从研发还是运营看,处于快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都有着强烈的资金需求,特别是渴望通过获得资本市场的助力来加快发展突破。
具体到各市,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数量排名前三的是上海、北京和深圳,均超过20家,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京沪深都是金融服务能力较强的城市。不过,
近年,苏州上市公司数量增长显著提速,成为继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之后,全国第5个境内上市企业超百家的城市,跻身资本市场“一线城市”行列。
数据还显示,近两年来,苏州共有33家企业登陆科创板,仅次于上海、北京,位列地级市第一名,占江苏全省60家科创板上市公司超过半数。这背后,显示了苏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形成的坚实产业基础,也意味着该市推动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衔接取得了突出实效。
地方竞相“选苗培土”
无论从国家还是地方层面来看,加快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发展已成共识。“十四五”规划明确,我国要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工信部此前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培育十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以此番表现突出的宁波为例,去年7月出台的《宁波市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行动计划(2020-2025)》提出,力争到2025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00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达130家,形成10条细分领域的标志性产业链,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对制造业增长贡献度超过40%,成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
进一步看,产值在1亿元-10亿元的专精特新企业是各地的“腰部企业”,如何精准有效扶持好这些企业,对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如何选好苗子?例如,深圳专门出台了《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遴选办法》,完善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梯队。再以“小巨人”企业数量占深圳市比重最大的宝安区为例,聚焦5G、集成电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从规上工业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中遴选入库企业500家,按“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进行梯次培育。
从哪里找好苗子?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作为体现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重要指标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无疑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主要“后备军”。
具体而言,北京高企数量在全国排名首位,深圳排名第二。深圳有着一定的优质企业“库存”。截至今年6月,深圳共有中小企业231多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9.96%,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8万家,这为深圳申报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准备了条件。
武汉同样潜力巨大。截至2020年底,武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至6259家,排名全国第十,并且当年高新技术企业增加1842个,增量居于全国第四,也处于中西部领跑地位。同时,武汉“大手笔”推出利好政策,武汉市《关于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首次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奖励50万元。
合肥则明确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8%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000户,建成千亿级科技大市场,建成5个左右国家级产业集群。随着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合肥明确未来几年要培育3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冠军”企业。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十四五”期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方面将被赋予重要使命,同时也将成为体现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又一重要维度,各地要加快扶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壮大,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充沛动能。同时,各地可以根据自身产业优势和基础,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后备库,筛选一批高成长性中小企业进行强基培育,形成梯度培育体系,以此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供重要支撑。
(作者: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于长洹,实习研究员陈沛涵编辑:杜弘禹责编: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