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债回顾及展望:2021年的十大事件及2022年的三个趋势
自2018年以来,监管部门对隐性债务管控从严,城投非标违约已屡见不鲜,而且偶有城投债券技术性违约的案例。比如2018年的“17兵团六师SCP001”、2019年的“16呼和经开PPN001”、2020年的“18沈公用PPN001”。但前述压力下,2021年城投债反而没有出现一单违约,哪怕是技术性的。
其原因在于,一系列稳定国企债券的措施推出,包括建立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组建地方信用保障基金、8000亿特殊再融资债券置换隐性债务等。
尽管地方保兑付意愿增强,但市场投资者避险情绪浓厚,城投债市场以省域为单位呈现出两极分化、冷热不均的现象。
一、2021年回顾
10月,福建省泉州市成立财政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小组由市委书记、市政府市长任组长,由市委常委、秘书长、分管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市中级法院院长、市检察院检察长任副组长,加强对全市财政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全面领导。
结合青海省、泉州市的案例看,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并非只有省级政府成立,市县也需要成立。
从人员构成看,小组实行的是“双组长制”,由党委书记、行政首长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也是高配,青海领导小组由六位省级干部担任领导,泉州领导小组至少由七位厅级干部担任领导。这一小组协调能力超级强大,短期内有助于城投债兑付。
相比而言,2021年再度提出引起市场关注。可能在于,一是当前城投债占信用债的比重越来越大,绝大部分的市场机构都配置了城投债;二是城投非标违约已经常态化,城投债打破刚兑的时点越来越近,由此城投破产也被提上日程。
近年来,国企信仰、银行信仰相继被打破,唯独城投信仰金身不破,这并不利于市场化的约束机制建立,因此城投破产有助于打破政府兜底的幻觉,有利于强化城投债发行以及投资人的市场化理念建设,有利于市场出清。但考虑到城投破产对市场的巨大冲击,监管部门要求城投破产需要上级政府审定,并知会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相关部门,确保风险可控。
目前城投破产或清算的案例较少,多选择兼并重组,避免对当地融资环境的破坏。长期看,未来可能有部分城投公司会破产清算。
在新框架下,城投债出现分化:江苏、浙江两省城投债2021年净融资规模分别达到5361亿元和5000亿元,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相对而言,天津、云南、辽宁等9省市表现为净偿还,区域内城投平台借新还旧困难、偿债压力较大。
从执行情况看,国有行普遍执行较严,尤其在既有流贷到期是否续作的问题上;城商行、农商行与地方政府来往密切,且部分对政信业务依赖较强,到期流贷大多可以续作;股份行则兼而有之。
这类特殊再融资债券分为两类,一类用于建制县区隐性债务风险化解试点,主要帮助高风险地区化债。9月13日,贵州33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发行完毕后,用于建制县区隐性债务风险化解试点的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完毕。
另一类用于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主要奖励债务管控好的地区。10月-12月广东、上海、北京陆续发行约3000亿特殊再融资债券,专项用于偿还存量债务。市场分析认为,该批特殊再融资债券与当地提出的“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有关,将助力当地隐性债务清零。
当前市场也关注再融资债券置换隐性债务是否会扩围。这一次置换和上一次不同,隐性债务减少的同时政府债务余额增加,因此置换额度来自于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低于限额的部分。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28.8万亿,余额为25.6万亿,理论上还有3.2万亿的空间。
但隐性债务置换为法定债务面临两大约束:一是2021年末地方政府债务率在100%的警戒线附近,隐性债务置换为法定债务将进一步增加法定政府债务风险。二是建制县隐性债务风险化解试点已缓释高债务地区风险,如果进一步扩大置换将产生道德风险;本身想化解债务,但实际结果可能是过度举债的地区得到奖励,打破“两个幻觉”(坚决打消地方政府认为中央政府会“买单”的“幻觉”,坚决打消金融机构认为政府会兜底的“幻觉”)将成为空话。
金融风险的背后往往有腐败问题。继江苏查处一批案例后,湖南也公布了一批融资平台腐败的案例,地方债反腐大幕徐徐拉开。
从成立信保基金后的实际效果来看,信用保障基金短期内对市场投资人信心有一定提振作用,短期修复较为明显。中长期看,区域内融资环境的健康发展仍需要整体基本面的改善进行支撑,如经济和财政实力的提升、债务压力的缓解等。
从鹤岗市2019-2020年披露的财政收支数据看,债务付息占比并未超过10%,因此启动财政重整可能是因为2021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大幅下滑导致占比超过10%。
财政重整期内,除必要的基本民生政策支出和政府有效运转支出外,视债务风险等级,本级政府其他财政支出应保持“零增长”或者大力压减。财政重整并不等于地方政府破产重组。财政重整计划实际是对政府预算的一种重新安排,和债务重组是不同的概念,更不是政府的破产计划。
地方债发行增加,主要再融资债券发行放量:再融资债券发行约3万亿,相比2020年增加1.1万亿。一是因为地方政府债券到期规模大,需要发行再融资债券接续的规模增加,二是因为特殊再融资债券的大量发行。
地方债额度大幅增长后,地方政府债务率已落入警戒区间。如根据2021年预算报告预计的相关财力数据计算,2021年综合才为29.7万亿,对应的地方政府债务率已达100%,触及预警线。在此背景下,地方债发力稳增长需做好防风险的平衡。
重点核查和审计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通过盘活资金资产等方式化解的存量债务是否合规,二是将部分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债务合规转化为企业经营性债务是否合规,三是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化解的债务是否合规。这些工作的目的主要就是完善数据质量,使数据更加准确。
二、2022年展望
2021年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进入深水区,城投平台信贷、债券、非标三大融资渠道均被压缩。但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建立、地方信用保障基金组建的背景下,城投债反而没有出现一单违约。
展望2022年,稳增长压力加大,城投再融资政策大概率保持稳定,且恰值地方政府换届后的第一年、20大召开,地方政府保稳定、保刚兑意愿加强,城投债整体违约风险将有所下降。
短期内监管对于城投调控仍将以“稳”为主,但随着部分地区非标债务风险的持续暴露,城投债区域分化格局或将演变为长期趋势且不断加剧: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区域经济财政实力下降的地区城投债融资还会压缩(弱者恒弱),而债务负担相对较轻、区域经济财政实力上升的地区城投债融资还会上升(强者恒强)。
广东、上海已启动隐性债务清零,辖区部分区域债务将在2021年底清零。深圳在5月25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2021年)要强化风险意识,积极防范重大风险挑战,率先实现政府隐性债务全部清零。梅州市梅县区表示,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政府隐性债务2021年底可全部化解“清零”,债务水平总体可控。
土地市场下行背景下,预计2022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将出现下降。这意味着部分地区财政支出压力明显上升,专项债付息占比有可能阶段性超过10%,有的地方或许需要启动财政重整。
(作者:杨志锦编辑:曾芳)